青铜器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有斧锛等)、兵器(有矛、戈等)、炊器(有鬲、鼎、甑等)、食器(有簋、敦、簠等)、酒器(有尊、卤、爵等)、水器(有匜、鉴、盘等)、乐器(有钟、镈、铎等)、礼器(也称蠡器。古代贵族进行祭祀、丧葬、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皿,如青铜器中的鼎、簋、豆、钟等)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有量斛等)。
我国很早就开始以天然铜来锻造小件工具或饰物,后来又发明了冶铜技术。冶炼铜的盛具叫坩埚,是陶制成的,因其形状在倒置时很象头盔,又俗称“将军盔”。后进一步发展为熔炉。人们把坩埚中冶炼好的 铜液倒入预制的陶范(铸造青铜器的陶制模型,少数用石范)里,等冷却后,再撤范做进一步的加工。天然铜和早期冶炼没有掺入其他金属的铜,称为红银。在铜中加入适量的锡,称为锡青铜,一般叫青铜。含有一定比例锌的,称为黄铜。含一定比例镍的,称为白s铜。
我国的青铜器,形制纹饰(青铜器上的装饰花纹,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大致可分为几何形、动物和人事活动三类纹饰)精美,为世界工艺史上所罕见。许多青铜器铸有铭文(也称金文、钟鼎艾,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目前陕西青铜器出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