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藤提取物:
拼音名:Bái Fěn Ténɡ
别名:独脚乌桕、夜牵牛、白面水鸡、青龙跌打、山葫芦、山鸡蛋、飞龙接骨
来源:为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白粉藤Cissus modecoides Planch. var. subintegra Gagnep.,以根、藤、叶或全草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根:微辛,平。藤、叶: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根:化痰散结,消肿解毒,祛风活络。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扭伤骨折,腰肌劳损,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藤、叶:拔毒消肿。用于疮疡肿毒,小儿湿疹。
具有化痰散结,消肿解毒,祛风活络之功效。常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扭伤骨折,腰肌劳损,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小儿湿疹。
用法用量:根3~5钱;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生理特性:
草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常被白粉,无毛。卷须2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心状卵圆形,长5-13厘米,宽4-9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每侧有9-12个细锐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基出脉3-5,中脉有侧脉3-4对,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5-7厘米,无毛;托叶褐色,膜质,肾形,长5-6厘米,宽2-3厘米,无毛。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二级分枝4-5集生成伞形;花序梗长1-3厘米,无毛;花梗长2-4毫米,几无毛;花蕾卵圆形,高约4毫米,顶端圆钝;萼杯形,边缘全缘或呈波状,无毛;花瓣4,卵状三角形,高约3毫米,无毛;雄蕊4,花药卵椭圆形,长略甚于宽或长宽近相等;花盘明显,微4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近钻形,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倒卵圆形,长0.8-1.2厘米,宽0.4-0.8厘米,有种子1颗,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圆形,基部有短喙,表面有稀疏突出棱纹,种脐在种子背面下面1/4处与种脊无异,种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向上达种子上部1/3处,侧洼穴呈沟状,达种子上部。花期7-10月,果期11月至翌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