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照片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以感光材料要用大量的银,胶片上能发生感光作用的一层薄膜,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银、溴化银或碘化银以及明胶。氯化银对紫外线和紫色光敏感,溴化银和碘化银则对紫色光和蓝色光敏感。在感光速度上,碘化银最快,氯化银最慢,溴化银处于中等速度。因此,普通的胶片和印相纸常采用溴化银做感光材料。如果要求感光速度快,则需要添加碘化银。
人们在摄影时,将胶片上的溴化银暴露在光线下,溴化银便分解为金属银和溴,光线越强,分解出来的银便越多。胶片上所生成的银原子恰好组成了人物或景物的像,但在这个时候,在胶片上却看不到这些银,只存在一种看不见的潜在的银原子,摄影上称它为潜影。要想得到一张看得见的图像,并能长期保存下来,胶片还必须经过冲洗。
氯化银是一种见光能够分解的物质,分解出来的金属银的颗粒很细,但可使镜片的颜色变暗变黑。于是,玻璃的透明度就比较差了。但是,为什么变色眼镜在室内没有太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又会变成浅色呢?原来,在制造镜片时,还要加进另外一种东西,叫做明胶,它的作用是:在没有太阳光直射的情况下,明胶能使已经分解出来的银和氯重新结合,转变为氯化银。由于镜片中的金属银消失了,镜片的颜色当然又变浅了。
碘化银有一个奇特的用途,可用来进行人工降雨。古时候的人在天灾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到了科学昌盛的20世纪,气象学家揭示了云雾降水的原因之后。才有可能研究人工降雨的方法.尽管碘化银是一种贵重药品,但是制造一场人工雨所需的用量并不多,一般来说,0.9kg碘化银晶体已经足够使很大一片地区的上空的云层布满晶种。这一发明说明银盐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