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服务企业资质证书

发布日期 :2024-02-04 01:28 编号:13138215 发布IP:112.94.167.93
供货厂家
高德资信评估(广东)有限公司 [第1年] 级别:1  
申办范围
全国受理
报价
电议
联系人
易经理(女士)
电话
18620070603
手机
18620070603
询价邮件
tst25757927@trustexporter.com
区域
广州企业认证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吉山新路街4号301-103
让卖家联系我
详细介绍
手机版链接:https://m.trustexporter.com/cz13138215.htm

中医药文化服务企业资质证书


医药文化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贡献。

远古时代,祖先发现食用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疼痛的功效,这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中医药文化服务资质证书.png

魏晋南北朝时,系统整理医学理论又上了一个台阶。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和撰写《脉经》,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以及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和雷敦的《炮炙论》等,都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疫疠及外伤等疾患盛行,因此,着眼于简便廉验的实用急救方书和外伤科医书便应运而生。比较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范汪方》,姚僧垣《直验方》和无名氏《刘涓子鬼遗方》等。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这是我国药学史上为辉煌的一部巨著,后来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本草纲目》之外,明朝对于中医学有较大贡献的,还有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致病学说。这是17世纪在传染病病因学上的创见,它为清代祖国医学在温病领域里的开拓崛起,起到了先导作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医学全书,其中享有盛名而至今仍为医家推崇的则数张介宾《景岳全书》为。

清朝时期,祖国医学的大成就,是形成了与伤寒学说相羽翼而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新理论——温病学说,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热病治疗的手段和经验。其时叶天士著《温热论》,薛生白著《湿热条辨》,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的源源输入,自清代形成的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时出现的衷中参西,为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使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术内容,作为中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渐渗透到中医各科临床、教学和书刊中,成为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先行。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其他产品
您可能喜欢
服务企业资质证书环卫清洁服务企业服务企业资质等级监测服务企业资质储罐清洗服务企业河道保洁服务企业
 
相关服务企业产品